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聚焦|考古盛会临粤北,“早期岭南探源”将开启新篇

发布日期:2024-01-01 12:38    点击次数:77

  10月12日,全国性考古学界盛事“纪念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该研讨会”)在韶关召开。

  粤北第一次迎来了近百位来自全国的考古学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共同纪念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也为广东史前先秦考古以及“早期岭南探源工程”贡献智慧与力量。

  13日,羊城晚报记者跟随专家学者一行前往曲江石峡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英德青塘遗址参观考察,从韶关曲江到清远英德,在实地探访中感受广东先秦考古的世纪历程,探寻岭南远古先民的足迹。

  新展开幕纪念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年

  走进位于韶关曲江的马坝人遗址公园,从两排笔直的行道树中间穿过,就来到了1988年落成开放的曲江区博物馆(马坝人博物馆)。

  为纪念石峡遗址发掘50周年,10月13日,“石峡文化”新展在韶关市曲江博物馆揭幕开展。曲江区博物馆对展厅进行了全面提升,玉钺、玉琮、玉环、盘式鼎、釜形鼎……多件石峡遗址出土文物出现在展厅与观众见面。

  公园内,曲江区博物馆的对面就是狮子岩,它由“狮头”“狮尾”两座山峰组成,二者之间是一块宽阔的峡地,这里温暖湿润、水草丰沛,俗称“石峡”,即为石峡遗址的发现地。

  1972年冬,曲江县文化馆干部黄志高、刘成德在石峡梯田里发现了陶片、石器和红烧土,由此揭开了石峡遗址发掘的序幕。

  五十年后我们再次来到石峡遗址,原址发掘结束后经过泥土回填,又重新长成了一片茂密的草地。

  石峡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广东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遗址于1973年底至1978年底经过三次发掘,揭露面积3666平方米,清理墓葬132座。

  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石峡遗址共有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时间跨度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至春秋早期,以其中第二期的“石峡文化”最具代表性。

  还是在这个公园里,距离石峡遗址不到一百米的狮头山,为马坝人遗址的所在地。山体岩洞中,出土了距今约12.9万年前的“马坝人”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是进入历史教科书的胜迹。

  在狮子岩景区,同时拥有旧石器时期的马坝人遗址和新石器时期的石峡遗址,前来参观的游客自然络绎不绝。

  石峡文化实证岭南岭北双向交流

  研究表明,石峡文化距今5000-4000年,这个时期的居民开始走出洞穴,选择在相对低缓的台地上定居生活。

  他们以木骨泥墙建造房屋,以二次葬习俗埋葬死者。他们制造出通体磨光的石器,煮饭的陶器上装饰着朴素的花纹,日常劳作或渔猎采集,或种植稻米,还会纺织麻布,缝制衣裳。

  石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对于广东考古学史意义非凡。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在《石峡文化初探》一文中提出“三个一”的著名论述:是岭南史前先秦至秦汉历史探索过程中一把重要的钥匙,是探索岭南与相关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探索我国古代先民与东南亚地区交往的一个出发点。

  这一点至今仍为学界所高度认同。前来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就强调,苏秉琦先生所判断的这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仍然不过时,而且相当全面。

  石峡文化墓葬中的玉钺、玉琮等玉器,具有良渚文化玉器特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岩曾长期参与石峡遗址出土文物的整理和研究。

  他指出:“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指出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史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石峡文化是以玉琮、玉钺等礼器为标志的良渚文明的西南边界。”

  石峡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对外传播影响其他地区。

  李岩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石峡文化通过与相邻文化的交流,向北输出了广东的几何印纹陶因素,对三代时期我国东南地区的几何印纹陶文化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且独特的贡献。”这也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的史前阶段,岭南和长江下游的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

  李岩因而在研讨会的主旨发言中呼吁,希望更多的中青年学者关注岭南地区。“我们的目标是描绘中国文明起源的完整历史画卷,岭南地区的文明进程及中国化进程不可或缺。希望各位在关注中原、长江地区之外,也把眼光朝我们更南边这个地方来看一看。”

  岩山寨遗址的发现是“最好的纪念”

  10月13日,羊城晚报记者跟随专家学者一道,从韶关市区来到位于英德市青塘镇榄村的岩山寨遗址。岩山寨是一座相对高度约40米的石灰岩孤峰,这里地处粤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中间地带,属于喀斯特地貌。

  石峡文化代表了岭南新石器晚期时间段的文化高地,对周边区域产生很大影响,它的主要传播和影响地区为粤北地区,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岩山寨遗址就是一处重要的石峡文化聚落遗址。

  同时,岩山寨遗址也是岭南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中心聚落遗址。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先生在本次研讨会的视频致辞中表示:

  五十年前,石峡遗址成为广东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广东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2021年,英德岩山寨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英德岩山寨遗址的发现,就是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的最好纪念。”

  据英德岩山寨遗址项目负责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锁强介绍,岩山寨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包含居住区、墓葬区等多个功能分区。“它是目前广东唯一在石灰岩孤峰顶部、山体多个溶洞和外围台地均发现丰富遗存的大型先秦聚落遗址。”

  岩山寨遗址岩背地点是遗址内集中分布的墓葬区,共清理出石峡文化时期墓葬92座。墓葬区的墓葬形制、丧葬礼俗及随葬器物组合,都具有显著的石峡文化特征。

  “在这些墓葬中,可见一次葬、二次葬和迁出葬现象,二次葬多见烘烤墓壁及底部铺垫炭灰习俗,少数墓葬保存了木质葬具残痕,这在岭南的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刘锁强介绍。

  一到达现场,专家学者很快就三三两两地实地观察起来。在一处墓葬前,他们对墓坑四周的烧壁和墓底积碳的情况展开了热烈讨论。

  青塘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已在规划中

  随后,专家们前往距离岩山寨遗址不到一公里,另一处岭南史前考古的重要发现——青塘遗址进行考察,它是华南地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的洞穴遗址。

  经过2016年至2018年的考古发掘,青塘遗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新发现——发现了距今1.35万年华南地区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出土了广东境内保存最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并发现了目前华南最早的穿孔蚌器和广东最早的早期陶器。

  青塘遗址与岩山寨遗址,都位于英德市青塘镇辖区内。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为了更好进行古遗址保护和文化传承,当地正在推动以辖区两个重要考古遗址——英德青塘遗址和英德岩山寨遗址——为核心,建成青塘考古遗址公园。

  该遗址公园将集研究、保护、展示、传承青塘遗址与岩山寨遗址价值于一体,总面积约338.11公顷。目前青塘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委员会已成立,完成了《青塘遗址保护规划》和《青塘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022年12月,英德青塘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记者了解到,遗址公园的建设正在多方筹备和展开中。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将提交广东答卷

  刘锁强介绍,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年,广东先秦考古重要发现层出不穷,特别是英德岩山寨遗址等主动性考古项目的实施,使新的研究理念与方法得以不断实践。

  其中,无论是基建项目还是主动性项目都强化了课题意识,多学科合作以及科技考古的手段应用日益增加,田野考古向纵深发展,广东考古人在用更宏观的视角思考岭南考古。

  在“纪念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前夕,广东启动“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消息正式发布,引发极大关注。

  在刘锁强看来,“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就是要为深入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等问题、全面展示中华文明风采提交广东答卷。研究计划将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联合省内考古机构以及国内高水平高校和机构,通过获取比较全面的考古材料,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复原早期岭南文化发展图景。

  刘锁强表示,“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将极大推动广东省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在传统的田野考古工作和多学科研究之外,还包括对遗址与文物价值的阐释、宣传以及展示等。按照我们的工作计划,除正常开展的考古调查、发掘、研究,还会进行考古成果的发布,举办考古成果展览,以及编写通俗的科普读物,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省级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与建设。”

  【链接】

  研讨会主题标识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纪念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的研讨会”及相关活动设计了主题标识,别具一格。

  设计者为该院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蔡凌。

  她以石峡遗址出土的三件代表性礼器——玉钺、玉璜和玉璧为元素,构成抽象的数字“50”字样变体。

  外圈以玉琮平面轮廓线图环绕,旨在点明50周年纪念的主题;同时,三件礼器还形成为“石”的汉字意向,一喻“石峡”,揭示挖掘地点;二喻“新石器时期”,意指石峡遗址是重要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发现。

  文 | 记者文艺朱绍杰梁善茵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